基准情形下,预计明年经济增长7.5%、政策有所收紧
在目前的基准情形下,我们预计明年实际GDP增速有望反弹至7.5%,主要动力来自出口和国内消费。财政政策可能会有所收紧,整体信贷增长可能会放缓,但政策利率应保持不变。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可能会在明年年中转负,同时,明年整体债务占GDP的比重可能企稳(今年则跃升25个百分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可能都会放缓,但随着企业收入和情绪的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反弹。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在2021年明显反弹之后,在2022年会回到5.3%(接近长期潜在增速)。
明年CPI可能在2%以下,而人民币则可能保持相对强势
尽管内需可能大幅反弹,非食品价格可能温和上涨,但我们预计,随着猪价的进一步下跌,CPI增长将依然乏力,2021年可能仅平均增长1.8%。尽管整体通胀难有起色,但央行宽松政策的退出可能会使国债收益率在明年上半年有所上行,再加上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未来应会有更多境外证券投资流入。虽然明年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可能会收窄,但我们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会继续温和升值到6.5,之后区间波动。
在新冠肺炎疫苗更快面市的情形下,我们预计国内经济活动,尤其是服务业,将更快恢复常态;同时,全球经济的反弹也会更为明显。国际旅游业可能也会迎来更快的复苏,这意味着2021-22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将会扩大。虽然瑞银外汇策略团队认为美元在乐观疫苗研发情形下表现最为弱势,但尚不清楚人民币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因为其他币种资产相对吸引力的上升可能也会部分抑制人民币的升值幅度。
考虑到美国大选结果和疫苗研发进展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今年预测2021年的经济形势比以往面临更大挑战。我们在本文中分析了不同美国大选结果和疫苗研发情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会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后更新我们的基准情形预测。本报告中,美国大选结果和疫苗研发进展的情景分析是相互独立的。
基准情形预测
2021年实际GDP增速有望反弹至7.5%。在我们目前的基准情形下,国内疫情继续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将进一步恢复常态。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将继续回暖,主要动力来自出口和国内消费。随着全球经济从今年的衰退中复苏,明年出口有望延续近期的反弹势头,全年平均增长或近10%。另一方面,虽然最近几个季度消费的恢复滞后于投资和出口,但未来随着经济活动进一步反弹、劳动力市场和居民收入继续改善,消费增长也有望继续提速。此外,明年疫苗面市也应有助于提振消费,尤其是服务类消费。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我们预计宽松政策逐步退出,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会放缓,不过随着企业营收和市场信心改善,制造业投资应会反弹。2022年,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在经历2021年的大幅反弹后回到5.3%、接近长期潜在增速。
预计2021年CPI增长1.8%、依然较为疲弱。尽管内需可能大幅反弹,但猪价(这是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推高CPI的主要因素)可能在2021年进一步回落,因此食品价格增速可能放缓至1.5-2%(预计2020年为11%左右),进而抑制整体CPI。随着全球需求的回暖,油价可能小幅上涨,但全球产出缺口依然较大,可能会抑制其他非食品价格的上涨。综合考虑今年基数较低、明年内需反弹,我们预计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将从目前的0%回升至2021年下半年的2-3%。总体而言,我们预计2021年整体CPI平均增长1.8%,2022年小幅升至2%。另一方面,PPI增速有望在明年一季度末转正,全年可能平均增长1.5-2%。
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减弱,更加注重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考虑到2021年经济增长有望大幅反弹,我们预计国内政策的支持力度会有所减弱。货币条件可能收紧,整体信贷增长可能放缓,而随着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到期,国内财政政策应会正常化。今年中国整体债务占GDP的比重可能跃升25个百分点左右,出于防控金融风险的考虑,房地产政策也可能被进一步收紧。具体而言,我们预计:
货币条件收紧,市场利率有所上行。近几个月来,央行保持政策利率不变,而市场利率持续上行、目前维持高位。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反弹,我们预计在年内及2021年央行可能不会再降准,亦不会下调回购利率或MLF利率。鉴于明年CPI增速可能较为乏力、低于2%,我们预计央行也不会加息。不过,鉴于明年上半年增长可能强劲反弹、而央行流动性操作保持“中性”,短期市场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可能进一步上行。明年下半年,随着增长势头放缓、通胀未见起色,市场利率可能有所走低,不过明年底的水平可能仍会略高于今年年底(参见《中国货币政策:宽松还是收紧?》)。
整体信贷增速或将放缓至11%,信贷脉冲可能转负。明年贷款增长可能放缓、政府债券发行量可能下降,受此影响,整体信贷增速(社融余额剔除股票融资)或会从今年底的13.8%左右放缓至明年底的11%左右。此外,影子信贷将持续面临监管压力,明年规模可能继续小幅下降。因此,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可能会在明年5月转负(这是2019年四季度以来首次),明年底可能下行至GDP的-5.6%(预计2020年底信贷脉为GDP的+8.6%)。
2021年整体宏观杠杆率有望企稳。随着明年名义GDP增速大幅反弹、而整体信贷增速放缓,中国整体债务占GDP的比重有望在明年企稳,而今年可能跃升25个百分点。这也有助于减轻最近市场对于金融风险上升的担忧。对银行来说,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明年一季度到期,在那之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有所上行。瑞银银行业分析师认为今年不良贷款形成总额将从2019年的2.4万亿升至3.95万亿,明年可能为3.79万亿元,而关注类贷款形成总额也可能会进一步上升。政府一直在督促银行尽早确认和处置不良贷款,并可能会继续通过推进资本重组、贷款核销等方式优化银行资产质量。明年小型银行的资本重组会有所提速,部分情况可能需要中央政府层面的支持。
财政政策正常化(财政整顿),官方赤字率可能降到3%。今年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瑞银证券估算规模为2.5-3万亿)将在年底到期,包括阶段性减免企业缴款的三项社保(官方估算降费规模为1.6万亿)。此外,名义GDP增速明年可能会反弹至9.5-10%。因此,我们预计明年一般预算收入可能会增长12%以上(年初至今下跌6.4%),增速超过一般预算支出。基于此,我们预计明年官方预算赤字率将从今年的3.7%降到3%。同时,随着经济增长的反弹,我们预计政府对基建项目融资的显性支持力度可能会有所减弱。尽管如此,随着在建项目的推进、再加上十四五规划里的新重大项目开工,基建投资仍有望保持中低个位数的增长。因此,我们预计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新增额度可能从今年的3.75万亿下降到3万亿左右,我们估算的增广财政赤字率可能收缩3-3.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预计今年扩大5个百分点)。
房地产活动可能温和放缓。最新一期的中国住房问卷调查(访问数据库)显示,居民购房意愿和房价预期等市场情绪指标仍弱于一年前,不过比4月份调查时已有所改善。今年二季度房地产活动大幅反弹,在那之后,一些过热城市收紧了部分房地产政策,政府也加强了对开发商融资的监管要求。货币和信贷宽松见顶、此前被抑制的购房需求基本得到释放、房地产政策有所收紧,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令明年整体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承压。不过,土地和户籍改革的推进以及老旧小区改造都应能带来一定支撑。再考虑到明年居民收入可能反弹,我们预计明年房地产销售跌幅可能在控制在1-3%。开发商融资条件收紧可能使明年房地产新开工下跌3-5%。此外,我们预计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放缓至2-4%。
供应链转移持续。受益于中国最早走出疫情、解除了相关的活动限制,且供应链有较强韧性和灵活性,今年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有所提升。此外,由于海外出行受限、疫情导致海外和本地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企业在其他地区新设产能的计划也有所推迟。但是,如我们最新一期中国企业家问卷调查所示(访问数据库),由于地缘政治关系趋紧、一些海外企业迫于政治压力缩短供应链,部分供应链可能会继续迁出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市场规模可观、迅速增长,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些因素都可以继续吸引外资流入,同时一些国内生产商也计划将部分生产从海外迁回国内。此外,为应对海外政治压力和关税上调,国内供应链也可能做出积极调整,中国可能会成为一些行业更为重要的上游供应商。
科技脱钩压力犹存。在基准情形下,我们假设美国继续维持对华为的限制措施,同时更多企业可能会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不过,我们认为国内大部分大型制造商仍可以获得标准化的零部件,以进行进一步加工组装。因此,科技领域受限的影响可能主要集中在对国内生产力和创新力提升的抑制上。短期来看,中国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应能继续受益于科技行业的上行周期,比如瑞银科技团队预计明年智能手机销售将实现正增长。下行风险之一可能来自于国内消费电子品牌受到更多的限制。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过去几年,中国已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包括颁布了新版《外商投资法》,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以及加强股票/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等。面对脱钩和供应链转移压力,我们认为作为"双循环"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吸引外资流入。我们预计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可能会被进一步缩短,进口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也可能进一步降低,同时更多的行业和国内市场将鼓励外资进入。
随着更多的资本流入,汇率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受益于经常账户顺差扩大、境内外利差可观,以及境外证券投资流入增加,最近人民币对美元和对CFET货币篮子大幅升值。我们也将今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预测上调至6.5,部分是反映央行对人民币升值容忍度的提升。展望明年,我们预计金融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境内外利差会继续维持高位,这也应会继续吸引境外证券投资流入(今年二季度流入规模达到了660亿美元)。不过,在目前的基准情形下,我们预计 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会明显超过6.5,但波动范围可能更大,突破6.5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明年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犹存,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可能有所下降,美国经济反弹也可能导致境内外利差收窄,以及国内居民持续的多元化配置海外资产的需求,这些都可能会限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双循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规划(2021-25年)的相关要点和到2035年的远景发展目标(参见《十九届五中全会宏观解读》)。正如我们此前的预期,未来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优化,并将科技和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支撑。我们认为这意味着国内包括数字化在内的科研领域的投入将会加大。此外,为扩大内需和提升生产效率,十四五规划还提出了“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意味着国企改、土地和户籍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改革会进一步推进,以此来释放国内的增长潜力。同时,作为“双循环”战略的重要一环,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对外开放。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也在规划中被再次强调,政府也在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提到碳排放达峰后要稳中有降。为了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我们预计十四五规划中还会有更多具体的目标,可能涉及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等基建投资、新能源汽车、数字化转型等。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全文应会在未来一周公布,而十四五规划的详细完整内容预计将在明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批准公布。
深化结构性改革,释放长期增长潜力。考虑到中国外部环境恶化、美国可能继续收紧对华科技限制,如今国内结构性改革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也更为关键。户籍和土地改革不仅能通过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来带动城镇消费和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且也能给房地产和基建领域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也有助于社保体系的完善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国企改革的深化,包括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国有资本从部分竞争性行业退出,以及培育国内竞争,都有助于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营造更为公平的营商环境。我们认为推进上述改革将至关重要,有助于打破相关既得利益者的固化格局、增强市场竞争和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情景分析
美国大选结果和疫苗研发进度对中国经济影响。美国大选的结果可能会通过以下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1)美国财政刺激规模(影响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美国国债收益率、美元汇率;2)美国对华政策,包括贸易政策和对华的科技限制;3)全球市场整体的不确定性。疫苗研发进度也关系着中国经济、特别是国内消费恢复的快慢,同时也关系着美国和全球经济,以及国际旅游业恢复的程度和快慢。图表15总结了各种不同情形下的我们对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
在乐观的疫苗研发情形下,中国经济的反弹力度可能更大,服务贸易逆差也更高。如果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和供应的速度比当前基准情形下的假设更快,我们预计国内经济活动,尤其是服务业,将实现更快的反弹。同时,全球经济的复苏也会更快,外需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也将更为明显。鉴于目前海外新冠肺炎病例数大幅上升重挫全球经济,外需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在此情形下,国际旅游业可能迎来更快、更大幅度的复苏,这意味着2021-22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将会更高,不过贸易顺差的扩大可能会抵消其影响。虽然瑞银外汇策略团队认为美元在乐观疫苗研发情形下表现最为弱势(相比其他情形),但尚不清楚人民币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因为其他币值资产相对吸引力的增加可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民币的升值幅度。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