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安徽的陈先生在上海工作,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无暇请假去所在街道办理居住证。他用手机登录“随申办”APP,通过“居住证办理一件事”专栏很快办结业务,电子证照在线上复用,证件办好后还可送证上门,陈先生感觉很方便。
像这样方便、高效的生活方式,在上海已很普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多年来的生动实践。如今通过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美好生活更上一层楼。
5月1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第一批次采访首站为上海。当天,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跟随采访团,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和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等地,领略到这座现代都市各种数字服务所显露的魅力。
【资料图】
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内的巨幅屏幕上,政府每天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数据实时显示。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一提起上海,人们或许首先想到“高大上”。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22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7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国际标准箱,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在这座超大型城市的角角落落,还遍布着与市民、企业息息相关的“小而美”的细节,如今在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之下,一场涵盖经济、生活、治理的整体性转变正在到来。
家门口的社区康复中心配备智能康复设备,满足恢复期康复需求。受访者供图
首先,数字化转型为日常生活带来更平等、便捷、包容的体验。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北部,浦兴路街道是一个纯人口居住社区,常住人口近18万,社区内老年人群体、外来人员较多,办事的需求也多种多样。那么,居民繁杂的社区事务,能不能进一个门、取一个号、一窗办成?能否“不打烊办”?又能否用手机、电脑办结?
浦兴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王建胜说,通过“一网通办”改革,对于居民的社区事务,现在该中心既能在线下办事大厅“综合受理”,让市民办事“进一个门、取一个号、一窗办成”,也可以实现“线上办理”。目前,个人社区事务有“一网通办”70项全程网办事项和191项“全市通办”业务,已纳入服务区线上窗口的接单办理。
在该居民区中,通过布设“一网通办”自助终端机,就医记录册补换、个人社保缴费证明打印、公积金明细打印等111项个人常办事项,都可实现在自助设备上24小时“不打烊办”。三年来,浦兴路街道辖区的4个自助服务点,共接待办理业务8.3万余件。
打开上海“随申办”APP或小程序,许多常办事务可通过“一件事”高效办理。“随申办”小程序办事栏目截图
从更多领域来看,2020年以来,上海相继推出小孩出生、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申领、居住证办理等众多“一件事”。也就是说,政务部门通过再造业务流程,将多个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一件事”,让市民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在上海没有难办的事”。
其次,数字化转型赋能经济发展,不仅开办企业变得很方便,更促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在上海,“一业一证”改革是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现已在31个行业进行试点工作。
以新办便利店行业综合许可为例,改革前,市民开办便利店需要去办理食品经营许可、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药品零售企业许可等证照,涉及多个部门多张证照。“一业一证”改革后,多张证照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表申请、一标审核、一证准营”。
在更复杂、高精尖的产业里,数字化赋能也带来看得见的变化。比如船舶生产中,经常需要对其安装的零部件进行点检,保证安装到指定位置。过去,工作人员都是拿着二维图纸校对,出现差错在所难免。如今,工作人员戴上专用的AR设备,就可以“虚实结合”看出零部件是否装全,还可以通过AR手势、语音交互等方式,在数字模型上进行标注,从而指导现实中的操作。
第三,数字化转型促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助力上海打造城市“智理”新标杆。
浦东城运中心指挥大厅,整合城管、公安、应急、环保、市场监管等各单位和部门。受访者供图
以浦东新区为例,无论白天或深夜,台风来袭或大雪降临,突发车祸或街角的窨井盖脱离,在这片12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城市运行的每一个点滴变化都显现在浦东“城市大脑”上,一旦识别到信息异常,“城市大脑”会在一秒钟内收到告警,第一时间派员处置。
近几年,每当夏季台风来临,浦东新区城运中心里,全区36个街镇的实时现场情况通过“城市大脑”在屏幕上一目了然,指挥和处置无缝衔接,不同管理单位联勤联动,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现在,浦东“一网统管”已涵盖日常、专项和应急三种状态、80多个应用场景的场景体系,显现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浦东样板”。
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行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内容。而在上海,通过数字化转型、“城市大脑”赋能,真正得以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关键词: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