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前瞻 > 正文
每日视点!首都科学讲堂 | 观太空“风雨”的科技工作者——记第799期《认识空间天气监测预报》
2023-05-15 17:16:39 来源:北京科协 编辑: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首都科学讲堂举办“致敬科技工作者”系列活动,邀请院士专家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成长经历,借此传递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向所有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资料图片)

本期首都科学讲堂走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邀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空间天气预报台副台长、正研级高工郭建广,带领公众认识空间天气与人类探索太空、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影视文化到科学研究

提起“空间天气”许多公众或许感到陌生,但近年来从《2012》《火星救援》再到《流浪地球》,空间天气的概念已频繁出现在影视剧场景当中,甚至成为了影视文化的一部分。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间天气预报台预报员陈安芹介绍预报台的基本业务情况

“这些现象并不是虚构的,反而有很好的科学基础。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地(地球)日(太阳)联系例如极光、太阳黑子、太阳耀斑等,都是空间天气的一种体现。”郭建广说到。

具体定义上,“空间天气”指的是太阳上和太阳风、电磁层、电离层和热层(日地空间)中能影响空间、地面技术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以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状态、条件或者事件。

空间天气怎样影响人类活动?

郭建广表示,空间天气虽然从字面上只是简单地将空间和天气进行组合,但其深意并不像字面上那样简单。随着航天器的不断远足,整个太阳系都成为空间天气的观测范围。

“几百年前人类没有高技术系统时,空间天气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是很有限的,但近年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郭建广说到。

事实上,与地面一样,灾害性空间天气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损坏航天设备、威胁航天员的安全、造成地磁暴和电离层暴,严重影响导航和通信。强大的感应电流可能损坏输电线路和设备,甚至影响地球的气候和人的健康等等。

郭建广形象地比喻说,太阳只是打了一个小小的喷嚏,就能对通讯、卫星,甚至技术活动产生影响,所以它离我们生活其实并不遥远。未来空间天气还可能影响更多社会活动,必须要做好相关的监测预报工作,尽可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揭开空间天气预报面纱

何为空间天气预报?郭建广解释说:“这其实就是根据观测资料和预报模式,对未来的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中关键要素做出预警和预报。”

郭建广结合某日的空间天气预报进行了详解:“比如监测显示过去24小时太阳活动水平比较低,没有爆发M级以上耀斑,太阳风速度大概在400千米/秒左右,24小时太阳活动平静微扰,大部分的电离层天气都是平静的,我们就可以认为,过去24小时空间天气对人类是没有影响的。”

郭建广详细介绍空间天气预报

除了定性描述以外,定量描述在空间天气预报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质子事件、耀斑发生的概率和地磁暴概率,还要对一些空间天气参数,例如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地磁活动指数进行预报。

助防灾减灾 护宇航安全

谈到空间天气预报的业务发展,郭建广表示,中国气象局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进行空间天气业务试验,2002年中国气象局正式成立“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2004年开始开展空间天气预报服务,距今已将近20年时间。

近年来通过发展自主的预报技术体系,不断完善预报规范体系,我国空间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大大提高,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空间探索及相关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

谈到未来,郭建广表示,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目前正在构建空间天气预报新框架,包括建设第一代空间天气数值预报系统,构建覆盖日地因果链以及临近、短时、短期、中长期和气候各时间尺度的预报框架。“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效降低灾害性空间天气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对技术系统的不利影响,为宇航安全保驾护航。”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2023年,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采取定点演讲和流动演讲相结合方式,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科技企业、科普场馆等开展活动,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