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前瞻 > 正文
好评中国·作品选登:寻脉中国 到博物馆去
2024-11-19 13:35:21 来源:中新网 编辑:

海伦·凯勒在其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如果“有三天视力的话”,她将会用一整天的时间参观博物馆,“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看看人类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史的兴衰和沧桑之变”。一个盲人作家对博物馆的强烈愿望,也许蕴含着博物馆对人的重要价值所在。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设立博物馆日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意义,则在于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发展与中华文明演进主题主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贯穿融入展览工作中,着力打造彰显中国精神的新阵地、展示中国形象的新窗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走进博物馆,“到博物馆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多地文博单位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年同期人数新高。

“到博物馆去”,说明群众对了解历史文化的强烈愿望,同时为博物馆的教育、研究职能提出新期待。各类博物馆应当充分利用特殊的资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我曾在湖北省博物馆排长队参观越王勾践剑,在那个特殊的氛围里更深刻地理解了“卧薪尝胆”;参观了曾侯乙编钟及各种青铜器,还在电视上观看过艺术家演奏曾侯乙编钟,通过具体的文物,感受战国王侯如何钟鸣鼎食,更深地触摸那个时代。

“教育和研究”应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做好“教育与研究”,既要做足高深学问,更要讲好通俗故事。通过悉心研究,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发展变化的足迹,注重发挥文物与文明之间的重要促进关系,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与时代共振”,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需要博物馆“放低”姿态。当下各大博物馆的展品琳琅满目,虽然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是“匆匆地一瞥”“到此一游”,难以充分理解文物的意义而“大有所获”。要让“到博物馆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还需要在创新传播形态、讲好故事方面下功夫,尽量避免展览太过专业化、学术化,要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服务群众,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喜爱的“第二课堂”,成为提升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让人们从中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发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与动力。(瞿方业)

关键词: 黑皮辣妹好兄弟 食人鱼 死亡笔记本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