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生活 > 正文
分析师警告称:消费者为了偿还BNPL债务 可能累积更多信用卡债务
2021-08-11 09:20:13 来源:金融界 编辑:

“先买后付”的选择正变得越来越流行,但分析师警告称,鉴于缺乏信用检查和“不透明”的债务报告,存在违约风险。

他们说,如果不能检查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可能会导致贷款机构在评估新的贷款申请时低估借款人的债务水平。分析师警告称,消费者为了偿还“先买后付”(BNPL)的债务,还可能累积更多信用卡债务。

先买后付的供应商通常与零售商合作,包括在线和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的选择,包括免滞纳金和通常较高的贷款限额。

这种支付方式在年轻消费者中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网上购物方面。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这种服务。上周,数字支付公司Square宣布以290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的“先买后付”供应商Afterpay,该行业因此成为焦点。

违约风险

惠誉评级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该行业的债务表现报告“不透明”。该评级机构表示,许多此类提供商并不向信用机构报告使用此类服务的情况。

惠誉分析师写道:“因此,先买后付的债务往往不会出现在信用文件中,借款者可能试图从多个供应商获得先买后付的信用。贷款机构(包括非bnpl)在承销新债时可能会低估借款人的债务水平。”

Argus research金融机构研究主管斯蒂芬•比格警告称,违约是“主要风险之一”。他表示:“这些公司没有对这些个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用背景调查。在经济低迷时期,这些个人可能是第一个现在购买、以后不付款的人。”

“先买后付”是怎么回事

传统上,分期付款已经在商店里提供了几十年了。然而,它过去通常用于昂贵的物品,如家具、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价值数千美元。

最新的“先买后付”计划跨越了信用卡和分期付款计划之间的部分。他们专注于更年轻和更精通技术的用户,提供低至10至20美元,或高达数千美元的在线购物。比较受欢迎的供应商是总部位于美国的加班费公司Affirm,使用Affirm的单个付款计划最多可以提取17500美元。

许多金融技术应用程序提供信用卡和传统分期付款计划所没有的优惠条件,它们有时包括无滞纳金、低或无利息、高贷款限额和不需要信用检查,当然这些条件因提供者而异。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不仔细阅读条件,借贷成本可能会急剧上升。况且一些小字印刷存在潜在陷阱:额外的费用,如重新安排付款的额外费用,以及一些提供商收取高额的滞纳金。

分析人士还警告说,由于申请程序简单,而且贷款成本比信用卡低,因此人们倾向于自发购买。惠誉表示,疫情期间随着网上购物激增,这类支付方式的使用激增。

根据Adobe Analytics的数据,在美国,今年前两个月这类短期分期付款贷款同比增长了215%。数据显示,使用这类服务的消费者下的订单比2020年同期增加了18%。惠誉援引支付公司Worldpay的估计称,去年美国使用先买后付进行的电子商务支付总额增至190亿美元,是2019年95亿美元的两倍多。这一领域的供应商包括Affirm、Quadpay和Klarna。

更多老牌金融公司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贝宝(PayPal)、万事达(Mastercard)、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花旗(Citi)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都在提供类似的贷款产品。而据报道,苹果(Apple)也在寻求提供此类服务。

信用卡债务可能激增

惠誉警告称,这种“先买后付”的债务可能会累积起来,甚至蔓延到信用卡债务。“先买后付用户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支付定期还款,可能会转向信用卡或其他形式的高息债务来偿还债务。”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数据,第二季度美国家庭债务以美元计增长至14年来最高水平。虽然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激增,但信用卡余额也从第一季度跃升170亿美元达到7870亿美元。

据惠誉称,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去年1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15%的澳大利亚消费者在使用这种事后还款计划时,不得不在前一年申请额外贷款,以按时偿还先买后还计划。

在英国,惠誉援引一家英国主要银行的报告称,在其66万多名向先买后还供应商付款的客户中,有10%在同月超出了他们的透支限额。

Argus Research的比格表示,在上个季度,Square的交易亏损“大幅上升”。根据Square的2019年年度报告,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一年交易和贷款损失比前一年扩大了44%。

在谈到消费者无法付款的风险时,他表示:“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我们预计下一个可能的低迷时期……这些贷款必须有某种东西作担保。”相比之下,信用卡有内置的“安全”功能,包括切断对卡的访问。

关键词: 分析师 消费者 BNPL债务 信用卡债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