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罗湖② | 那些收藏时光的人
2023-07-10 09:56:56 来源:百度新闻 编辑:

城,由人筑成,亦由人组成,一座城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人的故事。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孕育了“深圳奇迹”的雏形,奏响“深圳速度”的先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台前幕后用话剧演绎人生的演员,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的摄影师,一锅一勺烹调烟火罗湖的厨师,一锤一錾传承国粹的匠人……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平凡人生也能书写不凡故事。

“故事里的罗湖”系列推文已正式上线,为你讲述罗湖人的故事,带你见证罗湖人的“传奇”,发现一个万象多元、包容创新、幸福宜居的新罗湖。

把镜头对准1985年的深圳

你会看到什么?

这一年

国贸大厦历时37个月宣告竣工

“深圳特区管理线”

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

边防证与二线关

成为一代深圳人的共同记忆

罗湖口岸新联检大楼建成启用

双层人行桥同步落成

金威啤酒厂前身深圳啤酒厂成立

……

✦ 即将竣工的国贸大厦。摄:李煌稳

这一年,35岁的李煌稳站在繁华的深圳十字街口——人民路和解放路交界处按下相机快门,清脆的“咔嚓”声记录下彼时罗湖的一呼一吸。38年后再回看,人声鼎沸的农贸市场、客流如织的友谊商店、伦记茶楼的招牌、解放路口的叫卖声还清晰地浮现在李煌稳的耳畔。

也是这一年,罗湖区摄影家协会成立。这是深圳最早的摄影团体之一,参与和见证了深圳城市影像从萌发期到狂飙期的飞跃,影响了几代罗湖摄影人。这些摄影人们化身“城市观察者”,追着老街瓦房、鱼塘洼地的旧影来到高楼鳞次、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用影像记录特区发展的轨迹,收藏时光,为城市作传。

✦ 罗湖区摄影家协会创立于1985年12月15日,是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团体会员,现有500余名会员,其中孙成毅、贺建华、钟国华、岳鸿军荣获全国摄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由协会承办的“深圳国际摄影周”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深圳一块亮眼的文化品牌。 图:罗湖夜景 摄:孙成毅

“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深圳,现在我们待的这块地方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李煌稳站在位于水库新村花果山球场的摄影工作室门前,指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和郁郁葱葱的林海说道。李煌稳是地道的深圳人,他的童年记忆里有草塘围村的露天电影院,有大埔村的炊烟袅袅,还有黎围村的麒麟舞。

1959年因建设深圳水库,黎围、草塘围、香园仔、大埔围、菠萝山、大径(七户)等6个村庄,共321户1380人集体移民搬迁合并。时年9岁的李煌稳先是跟随家人搬到现泰宁花园(老围)处,后又迁到如今的水库新村(新围)。李煌稳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水库新村老照片,他不无骄傲地表示这在整个深圳都是独一份。

✦ 今时今日说起深圳水库,人们大多记得决战“百日堤坝”的数万民工,事实上,为支持水库建设而迁土离家的村民们同样值得尊敬和纪念。

✦上图:90年代初期的水库新村老围 下图:俯瞰水库新村

李煌稳第一次接触相机是在1976年,那是一台跟朋友借来玩玩的“海鸥”牌胶片相机。没想到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摄影从此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那个相机堪称奢侈品的年代,李煌稳把大部分薪水都用在了摄影上,“拍照要买胶卷,拍出来还要拿到照相馆去洗,当时跟我最熟的就是城里照相馆的师傅。”

1985年,李煌稳入手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牌子是雅西卡,同年的东门组照便是用这台相机拍摄的。南塘村的灰瓦平房错落排布,挤挤挨挨地延伸向画面尽头的梧桐山;深圳市木器厂前,穿着时髦套装、梳着油亮背头的市民们推着自行车说笑走过;热火朝天的农贸市场里,油布和遮阳伞搭起的摊位前人头攒动;解放路上,矗立着兴华商场、工农酒家、蛇餐馆、友谊商店、新安酒家……共同构成老一辈深圳人城市记忆的繁华一角。

✦ 向左滑动查看1985年的东门商业街街景

“这家‘蛇餐馆’的前身是伦记茶楼,那时候上伦记吃一顿是很奢侈的。”“兴华商场当时是深圳鼎鼎有名的大商场,就在深圳戏院对面。”“深圳最早的一家旅店在老街,印象中就叫‘深圳旅店’。”李煌稳指着电脑上的照片如数家珍地还原着上世纪80年代的东门老街,仿佛那段“只要得闲就带着相机满街跑去拍照”的时光就在昨天。

“我没想太多,就是喜欢拍,看到有意义、有价值的画面就想记录下来,摄影就是实实在在地记录历史。”李煌稳笑道,当年走街串巷拍下的照片如今都已成为宝贵的影像记忆。

1996年和2008年,李煌稳两度回到东门拍摄,见证了这条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商业街在改革开放浪潮下的面貌变迁。人潮还是熙熙攘攘,港味十足的招牌鲜艳如霓虹,曾经摩肩接踵的街道变得开阔敞亮,简约时尚的共享单车取代了粗朴坚固的老式自行车,从麦当劳、大家乐、振华时装、中唐商业、华利影楼,到必胜客、鸿展中心城、太阳百货、茂业百货、金世界,店铺在更新,城市面貌也在急速蜕变。

✦ 向左滑动查看1996年的东门步行街街景

✦2008年,罗湖蔡屋围金融中心区,地王大厦和世界金融中心隔着深南东路对望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深圳人,李煌稳数十年如一日用镜头记录水库新村的风貌文化,其中,尤以黎围麒麟舞拍得最多。黎围麒麟舞创立于清代末年,是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穿越百余年光阴,舞动不息。

2018,大型画册《麒麟舞梦》发行,其中收录的500余幅照片大多为李煌稳所拍摄。全书仿佛一间以黎围麒麟舞为主题的“纸上博物馆”,让读者触摸到逝去的时间、遗存的文化。“黎围麒麟舞是我们水库新村的文化瑰宝,也是属于罗湖人、深圳人的文化遗产,值得被更多人关注和记住。”李煌稳说道。

✦ 每年正月初一舞麒麟,是水库新村固有的传统文化节目

出于航拍的需要,李煌稳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并特意为深圳水库和水库新村拍了一组图。他镜头下的深圳水库,碧波万顷,峰峦迤逦,美不胜收。光阴飞逝,东江水浩浩汤汤,往日炊烟化作白鹭飞掠,然而儿时的村庄模样早已被无形的相机拍下,正如老深圳的街道、集市、工厂、人群,深深镌刻在李煌稳的记忆深处。

✦ 图1/2:点击大图俯瞰深圳水库

✦ 图3为李煌稳

遮阳帽下晒得黢黑的皮肤,便于长时间行走的运动鞋,斜挎在肩上的沉甸甸的长焦相机,这是马志给我们的初印象,和深圳街头的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

从最初的摄影新手到中国摄影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协会会员、罗湖区摄影家协会理事,在深圳的20年是马志的摄影理念和技艺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加入罗湖区摄影家协会后,他得到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孙成毅、钟国华等摄影家的支持和指导,从孙成毅的作品中看到广阔的自然天地,从钟国华的作品里看到民俗摄影的价值,两者都对马志后续的摄影产生了绵远深重的影响。

“在深圳,每天都有新的事物、新的变化,相机里的场景每天都在万花筒式地转变。”翻开马志的“城市观察相册”,你能收获天空的视角,俯瞰一股粉色人潮穿过京基100、地王大厦,自由奔跑在城市街道上,那是参加2016中国(深圳)女子马拉松比赛的4000名女性跑者,她们的自信和美丽在镜头前肆意绽放——

你将置身罗湖棚改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休息时间响起的吉他乐汇成奇妙的合奏——

你也许会为湖贝村的照片停留注目,那有着55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仍保留有清代重建的宗祠、门楼、水井和200多间民居楼,随着旧改项目的推进,旧砖瓦间有新的生机在萌芽。

在马志看来,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我喜欢拍摄生活在深圳的人们,融入到人群中,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记录下他们建设城市的画面,这是我作为摄影人的责任。”秉承着关注社会和人文的理念,马志开始寻找、发掘能反映深圳改革开放成果的文化题材。

2012年,马志偶然结识了深圳罗湖区百仕达皮影文化艺术团创始人常才智。常才智是湘派皮影第三代传人、深圳皮影的领军人物,退休后在深圳自费创办百仕达皮影艺术团,把皮影戏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从故纸堆里、老一辈人的口中拉到繁华喧嚣的都市,在社区、学校、公园、礼堂里焕新登场。

✦常才智在皮影制作、前期配音、剧情改编、场景设计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由于传统皮影戏的皮影制作多用真皮,在南方潮湿气候的影响下容易变形,常才智就用幻灯胶片和赛璐珞(一种塑料)替代,结果比真皮还透明。他还在颜料中增加化学物质固定着色,使色彩更鲜艳,投影后的形象也更惟妙惟肖。图为常才智带领团员们表演皮影戏

起初,马志对皮影戏在深圳演出能否有受众也抱有疑惑,一次现场观演改变了他的想法。古老的操作模式糅合现代动漫技术在白色幕布后热闹开演,改编一新的剧本、场景和音乐,赋予了传统皮影戏以全新的内涵,让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百仕达皮影的诞生和发展是深圳、罗湖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摄影题材。”马志说。

从2012年开始,马志开始为百仕达皮影艺术团进行义务拍摄,场场不落,他也因此和常才智结下深厚情谊。现场观看过百仕达皮影艺术团表演的观众们也许都见过那个戴着鸭舌帽举着长镜头“潜伏”在角落里的身影。台上“咣锵”开演,台下“咔嚓”开拍,幕前的观众一笑一帧,幕后的工作人员们一扬手一留念,每张照片都是不可复制的记忆。

✦百仕达皮影艺术团自创办以来,创作50多部皮影戏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皮影表演艺术家,在国内外屡次获奖。

摄影之外,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和宣传罗湖的皮影戏,马志还自学了很多专业知识,主编《中国现代红色皮影理论探讨集》,编印百仕达皮影年鉴,连续11年用照片记录罗湖皮影艺术节。

马志的硬盘里保存了超过1T的百仕达皮影戏的照片,这个数量还将不断增加。他盼望着能以影像为载体,见证罗湖皮影戏一步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深圳皮影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雨越下越大。洪湖公园里,游客们撑着伞快步寻找躲雨的地方,可对于陈剑刚来说,此刻正是拍摄荷花的最佳时机。雨水落在圆圆的荷叶上重重坠了几下,沿着叶脉络跌进池塘,饱满的粉白花瓣在风中左右摇颤,带着清冷的美感。长长的镜头探出凉亭,选好角度,按下快门,一朵摇曳的荷花便定格在了屏幕上。

这不是陈剑刚第一次冒雨“追”荷花。2008年才开始接触摄影的陈剑刚,光是拍荷花就拍了10年,拥有15万平方米荷塘的洪湖公园是他的天然摄影棚。最沉迷的那段时间,陈剑刚每天往洪湖公园跑两趟,日出前去,拍到天亮透了才走,午后两三点再去,一直拍到太阳下山。撞上暴雨天,公园里游人稀疏,陈剑刚也照去不误。“都说‘拍荷多风雨’,雨天拍摄可以捕捉到荷花的动态美,别有一番风韵。”

陈剑刚的网名叫“横江沥”,取自惠州老家的一条山中小沥,他孩提时期常在河畔嬉戏玩耍。今年63岁的陈剑刚同样喜欢和水打交道,只是关注的对象从小沥变成了荷塘。为了捕捉到满意的光影和角度,陈剑刚可以在同一个地点连蹲3天。下水拍摄不慎陷入沼泽,他借助一旁的摄友伸过来的三脚架惊险脱身,上岸后才发现脚上的溯溪鞋只剩下一只,另一只永远留在了沼泽里。

没有加入任何摄影组织,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陈剑刚拍摄荷花的技巧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多少还受到少年时期学习国画的影响,“不但有形,更要有神”。在陈剑刚看来,摄影师也像“诗人”,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对色彩、线条、光影、构图的理解和运用,拍摄的过程即是通过影像去表达内心情感和审美的过程。拍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对生命力的勾勒和刻画。

在洪湖公园,扛着“长枪短炮”拍荷花的市民不在少数。不同于很多人喜欢拍摄丰满圆融的荷花,陈剑刚独爱残荷。数年前,他曾看过一本名为《残荷集》的摄影集,被书中残荷的傲骨、倔强、对生命的留恋所深深打动。“原来荷花除了‘出淤泥而不染’以外,还有很多丰富的情感,‘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也是一种美吗?那些叶子不对称、造型不完美、有缺口的荷花,在风雨的捶打中依然傲然挺立,在我看来更是一种美的象征。”陈剑刚说。

像陈剑刚一样热衷于“追”荷花的人在深圳还有很多,他们聚集在一个名为“深圳爱莲说”的微信聊天群里,四季不间断地分享着跟荷花相关的资讯,每年洪湖公园荷花展期间,都是群聊信息的“爆炸期”,丰姿各异、风格鲜明的荷花照片看得人眼花缭乱,隔着屏幕跌入粉绿叠叠的盛夏。

“我们建群的初衷是想为热爱荷花、热爱荷文化、热心洪湖公园建设的市民提供一个平等交流、友好互动、积极分享的平台。市民通过我们的群了解跟荷花有关的知识,我们也能借助市民的力量把公园建设得更好。”洪湖公园管理中心特色景观部负责人、“深圳爱莲说”发起人之一陈巧玲介绍道。

✦为了拍到想要的角度,陈剑刚除了站着、蹲着、趴着,甚至还会“不顾形象”地躺下

“深圳爱莲说”的群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汉服爱好者、绘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自然教育工作者、媒体人、医护人员、学生,基本都是经常到洪湖公园游玩和拍摄的热心市民,最小的十几岁,年纪大的也有八十多岁。

在“深圳爱莲说”里,群友们可以暂时从生活琐事和工作杂务中抽身出来,关注一朵花的开放、一只鸟的迁徙、一片叶的圆缺,让身心收获平静和愉悦。这种“疗愈”效果让陈巧玲感到惊喜和意外:“在深圳这么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化都市,能有这么多人数年如一日地关注着洪湖的发展,用影像记录洪湖荷花的成长,大家始终保持初心、专注观荷、关心自然,真的很难得。”

✦ 除了荷花,陈剑刚还把镜头对准公园里的游客、清理荷塘的工人、罗湖街头的建设者。“那些照片可能不唯美,但是透露着人性和关爱。”他由衷地喜欢罗湖丰盛的烟火气,热闹的人群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他们是行走在城市街巷的摄影师

也是独具慧眼的“城市观察者”

岁月会溜走

城市会长大

正因为有他们

坚持用影像记录变迁、定格历史

把逝去的时光精心收藏在照片里

我们才有机会穿越时空看到

那么多温暖宝贵的城市记忆

信息来源:罗湖区融媒体中心 文/李莹莹、深圳市洪湖公园、深圳罗湖区摄影家协会、参考深圳史志网、《麒麟舞梦》

图片来源:李煌稳、马志、陈剑刚,图片均获授权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编辑:李莹莹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