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关注 > 正文
送105颗微型卫星入轨 SpaceX完成第三次“拼车发射”任务
2022-01-14 13:37:15 来源:网易科技 编辑:

1月14日消息,当地时间周四,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进行了今年第二次轨道发射,利用多次回收的助推器将105颗微型卫星送入轨道,然后成功实现第十次着陆。

此次任务名为Transporter-3,是SpaceX第三次专门执行的微型卫星拼车发射任务。它把105颗微型卫星送入极地轨道,即卫星在极地上空绕地球运行。这个轨道深受地球观测公司的青睐,因为其可以方便地让轨道卫星每天扫描整个星球。

此次发射是SpaceX公司2022年第二次执行轨道发射任务,也是该公司1个月内从佛罗里达州太空海岸发射的第二次任务。SpaceX本月有更多的发射计划,符合去年设定的快速发射节奏。

Transporter-3任务标志着编号为B1058的助推器第10次实现成功发射和着陆,该助推器于2020年5月首次投入使用,当时它将美国宇航局(NASA)的两名宇航员鲍勃·本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尔利(Doug Hurley)送上国际空间站(ISS),执行载人龙飞船的首次载人试飞任务。

在那次飞行之后,B1058先后五次将SpaceX的星链互联网卫星送入轨道,还在去年1月发射了Transporter-1任务(SpaceX首次拼车发射),并于2020年12月向空间站发射了货运龙飞船。

SpaceX于2019年首次宣布了微型卫星拼车发射计划,为小型卫星运营商提供了以低价发射卫星的机会,每次发射成本仅为1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SpaceX的目标是每年发射两次拼车任务,但该计划的成功促使人们猜测,此类发射频率可能会翻一番。

Transporter-3任务得到了SpaceFlight和Exolaunch等公司的推动,这些公司帮助小卫星客户预订前往太空的完美旅程。

事实上,这类任务的工作方式很像已经确定路线的巴士之旅,当公司发现有进入太空的机会时,他们就可以预订。拼车任务对于那些不需要到达太空中特定地点、而是在更广泛区域部署的有效载荷来说,是非常理想的发射方式。

美国太空发展局(SDA)主任德里克·图尔尼尔(Derek Tournear)称:“拼车发射的理念独一无二。如果你对轨道不熟悉,这是一项完美的服务。你不必为发射等待很长时间,只需在准备好发射时预订即可。”

SpaceX只是提供微型卫星拼车发射选项的众多发射提供商之一。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和维珍轨道(Virgin Orbit)也提供这类服务,它们已经向太空发射了多颗小型卫星有效载荷。

Exolaunch则是帮助安排拼车发射任务的公司。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为包括初创企业、太空机构和科学机构在内的各种客户安排了170颗卫星的发射。由于与SpaceX签有多次发射协议,Exolaunch去年在SpaceX的头两次拼车发射任务中帮助部署了59颗微型卫星。在第三次任务中,该公司帮助部署来自17个国家的29颗卫星,这是该公司迄今有效载荷最多样化的任务。

Transporter-3任务中搭载的105颗卫星大小不一,有的比汽水罐或鞋盒还小,有的则与洗衣机体积相当。其中最大的是乌克兰的Sich 2-1地球成像卫星,重约170公斤。它被设计用来拍摄地球的照片,以帮助跟踪环境变化、城市扩张,并可帮助作物管理。其他值得注意的有效载荷是由以色列学生建造的八颗Tevel卫星,用于在近地轨道上提供无线电通信支持。

Transporter-3任务沿着不同寻常的路径飞行,将其带向南方,然后沿着佛罗里达东海岸飞越大西洋,以便将有效载荷部署到极地轨道上。而在通常情况下,当火箭从佛罗里达发射时,它们会在海洋上空向东发射。以往,这些类型的发射通常从西海岸起飞,因为它们可以更容易地避开人口稠密的地区。

SpaceX的拼车发射计划需求非常高,虽然在该公司其他可观的发射和服务收入中显得微不足道,但SpaceX只用了三次发射就安全地将323颗小卫星送入轨道,为100多个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SpaceX发射的微型卫星数量大约是微型卫星发射公司Rocket Lab在过去四年发射数量的三倍。

SpaceX拼车发射的创收潜力也很大。以Transporter-3为例,这次发射的花费约为1500万至3000万美元,将总重量约为3-4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SSO)。SpaceX向客户收取100万美元的固定价格,以购买200公斤的任务槽,这意味着4吨重的有效载荷理论上可以为公司带来2000万美元的净收入。(小小)

关键词: SpaceX 拼车发射 任务 微型卫星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