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关注 > 正文
当前快看:众人划桨,开好气象预报之船
2022-09-13 05:46:2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

【创新路上好政策】


【资料图】

中国气象局广发“英雄帖”——

众人划桨,开好气象预报之船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谷星月

“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推进数值预报模式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9月6日召开的全国气象工作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提出,聚焦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上下协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健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攻关机制,加强国省联动、靶向发力。

就在前不久,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中国气象局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一步调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充分发挥研发资源效益。

问题与路径已明晰,如何作答?

中国气象局就此印发了《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统筹研发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工作机制》),明确开放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基础框架,通过委托业务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中国气象局数值模式研发;围绕关键核心难题,设置“揭榜挂帅”任务清单,鼓励国内外数值预报力量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以自主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为核心,国家级协同、国省统筹的全国数值预报业务分工新格局。

选贤举能、赛场赛马!以数值预报统筹研发工作为媒,中国气象局广发“英雄帖”。

“需求”与“实践”的双向检验

“非常振奋!”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计算研究所所长薛巍表示:“能投身中国自主的数值预报建设对我而言很有吸引力。”

《工作机制》印发没多久,便引来“揭榜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两个研究团队接连表示,希望在此机制下“揭榜挂帅”,承担部分攻关任务。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以下简称“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陆其峰将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比作一艘需要众人划桨开动的大船。“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是一门非常综合且高度融合交叉的学科,随着地球科学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愈加丰富、系统更加复杂,需要各相关领域专家发挥所长,共同开动这艘‘大船’。”

“张榜”广发英雄帖,“揭榜”汇聚天下才,把需要的关键技术项目进行张榜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揭榜方。

在薛巍看来,这一机制折射出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研发工作正在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平台。“若能参与其中,既能了解业务化模式面临的问题,提炼更具价值的科学问题,再根据需求解决问题,又能在实践应用中检验研究成果,让研究成果产生价值、发挥效益。”

“北京经常举办重大活动,多年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经历,让团队在建设快速更新循环的预报系统和运用雷达资料开展短时临近预报方面具备了一定先发优势,希望承担雷达资料同化应用这部分任务。”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院长陈敏表示,根据城市气象研究院的定位,还希望在区域数值预报中,承担城市效应对天气气候影响的研发工作。

直指研发力量分散、任务交叉重复等突出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数值预报研发技术队伍已在300人以上,人员数量可观、年龄结构偏轻、职称学历较高、专业方向较全,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副司长张志刚介绍。

然而,数值预报中心以外的研发力量依然分散,研发任务交叉重复、相互衔接配合不够、数值预报开放性不强、其他单位参与度不高、工作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张志刚指出:“出台《工作机制》,就是要补齐这些制约发展的短板!”

据介绍,《工作机制》除了以更开放的科技成果共享共创机制实现“众人划桨开大船”外,对气象部门而言,也肩负着推进预报、观测、信息、服务和科研上下游、左右岸协同联动,动员区域或省级单位结合业务特色和发展需求,深度参与国家级数值预报技术研发的作用。

合作面拓宽了,思路也打开了。

中国气象局优化数值预报管理体制,建立了数值预报统筹研发机制,完善数值预报全方位保障机制,集内外之力、聚全国之智,用活、用好全社会创新资源,构建了国家级业务单位协同联动、国省统筹研发、部门内外开放合作的数值预报全国统一布局。

“正在建立的‘广泛参与、深度协作、高效运行、资源共享、充满活力’的数值预报研发工作机制,将为数值预报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有力支撑。”张志刚说。

“与传统科技项目不同,‘揭榜挂帅’不是某种项目,而是一种项目组织方式。”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表示,《实施办法》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为目标定位,以解决业务科技问题成效为评价标准,是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的制度创新。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智力潜能

如果说人才是这艘“大船”的引擎,那么决定船要开往何处,则需要高瞻远瞩的掌舵人。

从《工作机制》中不难看出,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领导小组与地球系统数值预报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便是这艘“大船”的掌舵人。前者负责决策数值预报业务发展方向,审定数值预报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任务等事项,协调解决业务发展、运行体制机制、人事人才、经费保障等问题;后者负责从国际前沿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发展建议,从科学和技术实施角度提出总体设计、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等决策建议,从技术角度审定年度重点任务和中长期科学发展优先级。

有别于先出成果、再求转化的思路,中国气象局以实际需求寻找供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智力潜能。

“数值预报是气象预报服务的核心基础,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陆其峰表示,瞄准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发展前沿和业务发展实际,中国气象局已梳理出地球系统资料同化理论、方法与技术,地球系统大气环流模式,地球系统模式,地球系统模式可预报性、集合预报与评估诊断,以及高性能计算技术与软件工程等重点领域。

陆其峰介绍:“我们将首先开放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逐步开放全球同化预报系统、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等模式基础框架,通过数值预报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气象部门内部、高校、科研院所乃至国际同行专家开展创新性联合研发。”

人才、经费、工作条件等保障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将建立数值预报青年技术研发团队,健全国内高级访问研修机制,完善挂职和短期访问等制度;建立多渠道数值预报研发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式数值预报经费使用途径,对在模式研发和解释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团队或个人予以奖励,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等。

“对通过委托业务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该项工作的科研人员而言,除了前沿科技应用于实际业务、服务民生带来的成就感外,还将得到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应用的成果认定。”陆其峰说。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3日 08版)

关键词: 中国气象局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