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幸福家”,同圆“宜居梦”
2022-12-21 05:57:3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

【一线讲述】


(资料图片)

听四位规划师讲述美化城市居住环境的故事——

共筑“幸福家”,同圆“宜居梦”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个整洁便利、亮丽温馨的居住环境,总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为此,本版连续两期,分别聚焦城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您共同感受环绕在身边的“幸福味道”。

放眼全国,有很多规划师踊跃参与到城市居住环境改善的过程之中,为实现“宜居梦”贡献力量。我们约请四位一线规划、设计工作者,共同探讨如何盘活空间资源,在城市中打造美丽家园。

社区微改造 提升居民幸福感

讲述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所工程师 王若冰

今年夏天,刚入职两年的我加入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责任规划师团队,在师父张晨的带领下,和同事们一起走进芍药居二社区,对军休所楼前的小微场地进行更新改造。

初次来到场地调研,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军休所两栋楼里超过30%的居民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空间很小、空间利用率也低,这块场地怎么改造才适合他们的需求?在师父指导下,我从了解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通过驻场观察、入户访谈、绘制“问题地图”等多种方式,了解了他们的诉求和期待,也收获了很多信任与鼓舞。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向属地政府机关、物业、军休所和居民多次征求意见,提出了在高台绿地上增设活动场地,增加老年人健身环道,修缮无障碍轮椅坡道等精细化改造方案。这个方案基本能解决老年人健身、出行、休憩的需求,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通过这次工作,我感到收获满满。

记得刚入职时,我对责任规划师的工作充满好奇。我发现同事们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下基层、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地交流。我慢慢了解到,这份工作对专业技术、沟通水平、协调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一个个家门口的小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果关系,除了给出技术方案外,还需要多方主体反复协商、细致考量。

在我加入团队之前,师父和同事们已经与朝阳区太阳宫乡政府、各个社区密切协作了四年,先后完成了包括红芍好邻里小广场更新、太阳粒子能量场更新改造等多项工作。在实施军休所楼前空间改造项目时,我们和交通、市政、景观等多个专业的同事一起出谋划策,提出了让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一点点进步着,留下了扎根基层、锻炼成长的坚实足迹。

正是在和大爷大妈们“聊家常”的过程中,我领悟到,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帮属地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居民提出的诉求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产生的,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更清晰地体会到他们的痛点和难处。

在我们的工作中,情怀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烈日下测绘,在深夜赶制方案,向一家一户敲门征求意见,将一点一滴诉求体现在方案中……记得在完成军休所楼前空间改造方案的那天,军人干部黄奶奶将珍藏多年的党员徽章送给了我,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被认可的喜悦与满足。

前些天,我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感触很深。10年来,无数规划师前辈深入乡镇农村、历史街区、胡同院落,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成为连接政府、社会、居民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际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青年规划师也会怀揣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基层,矢志探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有效路径。

小朋友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使用掌上电脑观看城市建筑功能讲解演示。新华社发

美学与烟火在这里融汇

讲述人:四川省成都市社区规划师团队“大城小村”主理人 李棣

我在成都长大,是一个喜欢想些新点子的建筑师。长大后,又去了德国留学,主修建筑学和城市设计。2019年,我回国创业,遇到了一群满怀希望的建筑师、艺术家、社会工作者。大家一起参与社区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兴趣、碰撞灵感、追逐梦想。

留学时,我曾跟随导师在欧洲一些城市的老街巷调研,这些老街颇有历史,虽然有些陈旧,但居民们都乐在其中。我们和当地居民一起探讨老社区未来的发展,并吸纳他们的建议、诉求,融入相关规划设计之中。这样的城市建设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为冰冷的规划图纸和坚硬的钢筋材料增添了温度与色彩。

回国之后,我欣喜得知成都也在推行注重居民充分参与的社区改造模式。我心想,几年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2018年,成都开始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为每个社区匹配多位专业设计师,协助社区开展更多新项目。得此契机,我来到位于成都主城区的兴蓉社区,与其他同事一起参与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社区更新实践项目。

最具挑战的工作不是专业规划,而是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设计中来。一开始,居民们并不积极,在表达个人想法时也显得拘谨。

怎么让大家打开心扉呢?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

比如,引导居民在大白布上画出自己心中的理想社区,通过简易游戏鼓励父母带着孩子在沙盘上完成社区搭建,等等。去年,我们还将元宇宙概念和社区规划相结合,让居民戴上VR眼镜,在社区的数字孪生模型上观摩社区虚拟规划,让一些奇思妙想充分表达、落地生根。当然,孩子们总是最积极的。他们抢着参与,过了一把房屋改造的瘾。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效果逐渐显现。居民们变得积极主动,定期参与社区规划活动成了生活新习惯。在规划设计中,无论是孩子们想要的儿童乐园,中青年想要的社交空间,还是老年人想要的无障碍通道,都被清晰标注,规划蓝图成为融汇多元智慧的集合体。

在我们参与的老社区更新改造中,没有粗放的大拆大建,而是在充分尊重历史和居民诉求的基础上,将街巷的肌理、城市的文脉与生活的气息融为一体。放眼整个成都,无论是涌动着时代潮流的猛追湾,还是充满艺术范儿的玉林,或是市井气息浓郁的肖家河,都将美学和烟火和谐地融于一体,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逐一实现。

我想,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改造,正是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实现自我更新过程中最人性化的形象表达。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街道芳城园一区的居民在改造后的社区公园内休闲。新华社发

守一片历史街区 护一方人民福祉

讲述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陈双辰

我是个喜欢怀旧的人,孩提时家乡的老屋、庭院的古槐时常会闯入我的梦乡。加之父亲曾是一名历史老师,耳濡目染间,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学期间,我选择了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择业时,我成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参与到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改造之中。

刚入职时,我去过一些古城调研。行走其中,既感慨当地历史的深厚,又常被居民们窘迫的生活环境触动:有些人家没有马桶,有些还用煤球取暖做饭,有些则一遇雨天,难以出行。

这些见闻让我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化保护是多么重要。唯有以人民为中心,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才能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而这,正是一名城市规划师的职责所在。

2017年,我来到福建省莆田市,参与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申报、保护与规划。来之前,我做了不少案头工作,通过查阅浩繁的资料,我得知莆田是世界妈祖文化中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重镇。莆田保留下来的两片著名街区历史悠久,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没有纳入保护名录,街区内生活设施简陋,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兴化府历史街区走街串巷,栋栋调研、户户走访,记录老房子的历史信息,听取居民的真实诉求。经过一次又一次研究、分析与“头脑风暴”后,最终,本着“保城为民、护城有民、还城于民”的原则,制订了明确具体的保护规划方案。按照方案,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比如,当地启动了相关修缮与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公厕、垃圾收集点、消防设施等得以完善,居民的出行、生活更便利。

与兴化府街区不同,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存好,现代建筑少,街区原住民多,民俗活动较丰富。所以,我们采取了引导公众参与,借助社会力量改善环境的设计方案。当地将一些古迹旧址修缮一新,作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此外,还举办了汉服节系列活动、青少年绘画比赛等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今,这片街区成了网红打卡地,向八方来客递上一张莆田独有的“金名片”。

守护一片历史街区,为了一方人民福祉。作为一名青年城市规划师,我还会走进更多的古城、街区,让规划与设计为城市添彩,为生活增色。

为城市设计“特有的样子”

讲述人:广东省广州市市政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张楠

我一直从事城市设计工作,一路走来,深感一座城市要让人记得住、住得好,必须要有“灵魂”,也就是自己的风土人情、自然禀赋。广州也一样,它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又有宜人的南国风光,这样的特色被我们融入具体的设计理念中。为了进一步适应城市设计的需要,我们还成立了美丽城镇建设团队,将一系列设计构想付诸实施。

广州市阅江西路与猎德大桥路段改造后的景色。光明图片

2016年,我们团队筹划了一系列有关绿色城市建设的改造提升项目,其中一个子项目在海珠区。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因地制宜开展规划,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一天,我们在走访中遇到了一位年长的市民,当得知我们的工作内容后,他皱着眉头说:“全国的城市长得大同小异,到处都是柏油路、立交桥、高楼大厦,能不能有点儿自己的特色?就说这路面上的井盖,都基本一样。”市民们类似的想法还有很多,他们期待着城市有变化,更加有个性。这些反馈让我们意识到,城市设计不仅是为了翻新维护,更应该体现城市特色,传承当地的历史文脉。

由此,我们确定了“以人为本,传承文化”的设计理念。接下来的1个月里,我们每天沿江岸骑行近13公里,仔细观察道路周边的情况,从绿化带的植被品种,到路边的栏杆,再到道路上的井盖,全都精确地做好记录。其间,我们还特意“偶遇”散步的群众或周边商铺店主,记录下大伙儿期待中的“海珠印象”。

有了前期的调查,又经过3个月埋头创作,我们对沥青路面、护栏、井盖、种植池等市政设施进行了全要素设计,融入了海珠区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市政景观。比如,提取了“广州”“广府”两组文字,提炼出“会展雄鹰”“滨江霓裳”等元素,汲取海珠湿地牌坊屋顶、广州塔、帆船、珠江等元素,以现代建筑线条组成了城市“新图腾”,打造了“广府栏杆”“广味栏杆”“海珠十景井盖”等景观。

此外,我们还参与了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改造期间,需要建设一个具有实用性的场地,但是不少树木影响了道路铺设,到底是伐掉,还是移植?经过探讨,我们决定保留树木,并特地设计了树池,达到美化、保护的双重效果。这样一来,场地完善了,家园记忆也保留下来了。外出工作的人回到这里,不仅能享受宜居的生活空间,还能记住一份乡愁。

城市设计者,是一个能从微观角度观察城市生活的职业。在一次又一次调研、探讨、设计与施工中,我们肩负着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的责任,也感受到守护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期待每一位市民,都能实现心中的宜居梦。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张景华、周洪双、王思敏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07版)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